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623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潜台词,自身持正,勤于公务,博取官声,只是基本。寻求门路,结交朝中也是必须。

  被道破心思,许郎中现出几分尴尬。

  “贤弟是好意,我又岂是蒙昧之人。”

  “如此,我再同兄台说几句实话,”王郎中道。

  “杨季珪得道两代天子看重,圣眷正隆。本身有实才,堪谓王佐之才,将相之器。行事却非同我等。除同年同榜,不喜结交文人。反同厂卫武人,乃至勋贵频繁走动。”

  许郎中蹙眉,没有表示意见。

  王郎中眼神微闪,道:“兄台可知,他在京中并无私宅,至今借居长安伯府。”

  “长安伯……可是方才离开的顾指挥使?“

  “正是。”王郎中点头,道,“其行事如此,兄台如要投帖拜见,还需三思。”

  先时一番剖析,字字句句极是清楚。最后一言,却颇有些模糊。

  三思为何?

  立下决心,与之保持距离,坚定文人“清正”;亦或为拓宽前路,抛却顾忌,与其并轨而行?

  无论选择哪种,都需仔细衡量。

  至于不偏不倚,立在中间线,无异于放弃前途,实不可取。

  许郎中陷入沉思,王郎中不再多言。

  这番话,曾在脑中几番轮转,既是说给前者,也是讲给自己。

  今上践祚两年,内阁六部,多为前朝老臣。

  表面看,朝堂之上,仍延续弘治朝格局,并未轻易打破。

  实际上,但凡有些见识,都会明白,内阁相公,六部尚书,都已有了春秋。少则一年,多则几载,都将告老乞致仕。

  位置空缺,谁将填补?

  以今上行事,必属意少壮之人。

  前番蓟州论功,武臣勋贵均升官封赏,中官亦未落下。独三位监军,只赏金银,赐绮衣,官职始终未变。

  朝中不是没有议论。

  愚钝者有,聪明人更多。

  天子不升三人,非是疏漏,也不是有所顾忌,更不是圣眷消减。

  此时不升,必是为图后事。

  一旦敕令下达,十有八九会是越级擢升。

  这样的大腿,明晃晃摆在眼前,不抱委实可惜。

  但事有两面,有其利必有其弊。

  原本,谢丕是最好的选择。

  奈何谢状元出身不凡,亲爹是阁老,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排排站,各个才学不凡。谢氏门槛太高,未登一甲,没有过人政绩,随便往前凑,不过是自取其辱。

  顾晣臣和杨瓒,均非出身名门,倒是平易近人。但两人性格,实在让人拿不准。

  杨探花结交厂卫,住到锦衣卫指挥使家中,分毫不惧朝中议论,更不惧“鹰犬之友”“奸佞之辈”的帽子。

  一旦投帖过府,必被盖上同样标签。

  顾榜眼素来严正,殿试之后,为官之初,厚道之名不胫而走。但经出使朝鲜,一计引得王位更迭,国君俯首,厚道两字,骤然打上引号。

  这样三个人,脑门上明晃晃刻着八个字:前途无量,大腿粗壮。

  怎奈自家胳膊太短太细,就算想抱,也得仔细掂量。

  文臣之中,如王郎中这般,委实不少。

  多是五品以下,而立不惑之年,官途不畅。

  起自寒门,朝中地方均无根基。才学确有,官声不错,职业生涯却是磕磕绊绊。无论多努力,都卡在门槛前,几年不得晋升。

  想要跨越前进,必须借助外力。

  只不过,借力之人摆在眼前,多数人却在犹豫。

  抓是不抓?

  投是不投?

  朝中站队,九成以上没有回头路。

  如户部侍郎焦芳,弘治末年,便与刘瑾过从甚密。即便有杨瓒横空出世,“阉党”的帽子,依旧扣得结实。

  如果投向杨瓒,日后必为“杨党”。

  据言杨御史极恶“火耗”“冰敬”,以前伸手,或可揭过,今后定要多加注意。

  欲要抱住杨瓒大腿,其他不提,贪墨之举绝不能有。更要团结武官,交好厂卫。遇同僚大骂武人,无理必要与之争论,绝不能和稀泥。

  最重要一点,关心民生,急百姓所急,立身持正,半点不许含糊。

  想到这里,王郎中摇头叹息。

  纵览国朝,实无前例可以借鉴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